“开学综合症”不是病,但却让很多同学大伤脑筋。为此,我们特别准备了下面这份“治愈清单”,帮助大家轻松解锁“开学综合症”,以更好的状态拥抱新学期。
1.不可缺少的仪式感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每个人都是有下意识的。我们平常的认知活动停留在意识水平(按照神经科学的说法,就是没有扩散到整个大脑),虽然在意识上知道自己完成了,但是大脑其他部分实际并不知道,所以这就给我们带来一种“未完成”的错觉。但一旦有了仪式感,就会让所有神经系统都接收到信号。通俗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明示,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如果有一个正向的、积极的仪式感,那便能带给我们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春节,我们就会觉得很愉快,春节意味着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充足的信心步入新的一年。
尽管对大部分人来说开学并不像新年、生日那样被期待和庆祝,但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仪式行为作为一种“安慰剂”,强化自己的积极情感,消解负面感受。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仪式意义赋予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收拾行李、整理宿舍、列举目标清单、打印新学期的课表、调整作息与生物钟、不欠“睡眠债”等等。
在一件件郑重的小事中,告别假期,告别焦虑,接受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2.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在看冬奥会颁奖仪式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虽然银牌得主比铜牌得主的成绩更好,但是似乎领奖台上的铜牌得主总是比银牌得主笑得更开心?
Hedgcock和其团队(2021)用软件对从2000年到2016年登上过奥运会领奖台的运动员照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从运动员的笑容总量来看,铜牌得主确实会比银牌得主笑容更多。因为银牌得主倾向于拿自己和金牌得主比较,觉得自己差一点点就是世界冠军了,从而心有不甘。而铜牌得主则在拿自己和银牌得主以及被自己超越的选手比较,他(她)们更倾向于因为站上了领奖台高兴,而不会为没有拿到更高的名次而失落。这个假期,我们见证了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比赛中,面对自己前两跳排名第三的成绩,在最后一轮选择挑战自我,完成了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左偏轴转体1620动作。她收获了金牌,更收获了过程和自我超越。这和该研究的结论不谋而合——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寒假就要结束了吗?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不真实感。还记得刚放假时给自己制订的计划:健身、读书、旅游……然而,假期马上结束了,才发现自己除了追剧、睡觉,并没有落实一二,等到快开学才追悔莫及,十分焦虑。我们不应该沉浸于这种焦虑情绪太久,被情绪掌控。要相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想法更重要。减少情绪内耗,利用时间做有价值的事。
3.目标具体化
寒假期间,科幻悬疑电视剧《开端》热播。想必大家也为其中男女主不断尝试,追求全车人更好的结局而动容。此剧的内核可以理解为: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们会不会做得比现在更好。如果将新学期看作重新始发的列车,那我们又能做什么来打破上学期无所事事的“循环”,弥补未完成的缺憾?重新开始崭新的学期,怎么从头开始做得更好呢?我想首先要做的应该就是制定可行的目标。
执行意图由心理学家Peter M.Gollitzer提出,指个体为实现某一目标制定的一种计划,表现为“如果﹣那么”形式。例如“如果要通过四级,那么我将每天听一篇听力”。多数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使用的是目标意图,即: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而执行意图更多思考的是要怎么做的问题。执行意图明确了个体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来实现目标,从而让个体更加容易地提取具体情景线索的心理表征,使目标意图更易实现。
生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应在投入和专注的每一个当下获得自由,承载未知,深刻地活成全新的自己。整装待发地迎接自由而欢快的全新旅途。
新学期,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