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介绍 新闻动态 心理文库 心理百科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倏 > 文章内容
 
运动疗法
2020/6/23

      运动疗法(Movement Therapy)又称体育疗法、医疗体育,是借助于运动来使患者调整身心、恢复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运动疗法的国家。据资料介绍,早在公元前771年,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体操和按摩来防治疾病。此后,古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医生们也相继借助于体育运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及至今天,运动疗法已成为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临床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

  1、运动的防病健身功能。在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肌肉活动已成为维持自下而上和良好生物学状态所不可缺少的自然生理刺激因素。肌肉活动的长期减少,会使血液循环功能减退,从而影响大脑和全身每个细胞的功能,对心理功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人体的整体性功能调节主要领先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回路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持同外界环境间的平衡,人的身心状态的不断发展化和患病,与人体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的下降有关,是内环境本身和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肌肉活动长期不足,会使机体的感受器钝化,各级控制中枢对信息的自理过程失灵。而每当机体运动时,在机体内至少引起十几个因素的变化,如气体交流、血糖的消耗、血液循环的加强和体温调节等,肌肉活动增加了对许多系统和器官功能活动的要求,从而一个复杂的反馈环被激活起来,借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因而,科学地动用肌肉活动是保持和加强机体对内、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维持生存和保持持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现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体力劳动大量减少,出现肌肉活动量严重不足,相反,脑力劳动量和精神负荷包急剧增加,大量的心身疾病也随之出现。为此,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防病治病,调节心身,促进健康。

  2、运动的镇静功能。研究表明,短期或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散步、慢跑、骑车5~30分钟,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储备和30~60%),可以使紧张减轻。测定的标准在外周以静息时二头肌的肌电图、反射或腱反射为指标,这种效应可持续一个小时。脑电图有α波振幅增加,对A型性格者最为明显。这说明运动的放松作用可影响到皮层与脊髓。运动的效应相当于肌电生物反馈和某些安定药(如400毫克眠尔通),但不如间断性中间休息有效。中等强度的长期体力活动具有肌筋膜疼痛的作用,但尚未与其他躯体性干预(如按摩)进行比较。这些研究提示可用运动疗法来治疗紧张,但应指出在人格或个人史上的个体差异,因为它们可以影响对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

  以焦虑病人为对象的研究表明,从事耐力锻炼的运动员(如长跑运动员、划艇运动员、摔跤运动员)在何处时的主观紧张要比同龄的常人少得多。坚持6个月每周慢跑3小时以上的非运动员的焦虑性躯体症状(包括紧张)要比把这些时间消耗在静坐的非慢跑者为少。静坐者的躯体性与认知性(烦恼)焦虑是等水平的,但其认知性症状较跑步者为少。由于这个研究组的运动和静坐是自选的,所以可以说明运动可能为某些个体所好,或者是运动可以减少躯体性而不是认知性症状。运动可以降低状态性焦虑,但对原发性情感障碍或与威胁生命的病患交杂在一起的焦虑则不行。

  3、运动的抗抑郁功能。长期中等强烈或剧烈运动也可减轻非精神病性抑郁。用MMPI的抑郁量表测定表明,习惯于静坐的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年男子(40-60岁)与积极锻炼的健康水平较高者之间有差别。由于积极锻炼者多为外倾人格,许多遗传物质与运动史有关,因此很难确定低水平抑郁是在运动前、运动后还是与运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研究表明精神症患者的抑郁与健康水平无关。虽然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使健康成人及大学生的心理测定的抑郁症状有明显减轻,但由于按标准的抑郁心理测试,这些个体一开始的得分就在正常范围内,所以并不可能有这种结果。

  然而,运动对中等临床抑郁的效应可以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技术相比。有人对随机分配的精神科的诊病工作12个月的随访发现,跑步治疗组12人中有11人保持无症状,而接受传统心理治疗组仍需继续治疗。运动也不会使应用抗抑郁药物复杂化。但迄今尚未证实体育运动对内源性抑郁是一种有效的干预。

  长期的运动康复可以减轻心肌梗塞后病人心理测量评定的抑郁分。其中有一组随访了2-4年,故也可能反映了自我感觉减轻。同样体力运动也可增强以脏病人对体力的自信,而且这也与继发于内、外科疾患的抑郁障碍的症状减轻相符合。

  4、运动的其他心理功能。近来有报道,长期运动训练可降低A型行为者的生理与心理评定值,但未作进一步随访以确定改变的持续时间。也有报道持不同意见。故这个问题仍未解决因为还不知道运动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究竟是通过降低血脂、减轻体重、降低高血压,还是降低焦虑、紧张。也不清楚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否比认知行为疗法或躯体疗法更为合适。

  运动的代谢性应激引起的神经学与神经内分泌学的适应能力是否有助于降低心理应激反应?这一想法也未得到临床证实。有人就有跑步习惯者与未经运动训练的被试两组对心理应激引起的瞬间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判别作过比较,发现有运动训练者对应激刺激引起的儿茶酚胺反应出现较早也较强,恢复到基线也较快,提示有较好的应激适应能力。虽然两组在心理应激源作用期间心率及主观焦虑均相似,但是体魄强壮者心率恢复较快,试验后焦虑较低。

  运动疗法可个体进行,也可以小组方式进行。

Copyright © 2012-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进入管理]
联系电话:0917-3566251; | Email:bwl_xljk@163.com| 地址:新校区15#公寓楼一楼西侧101室